12年前,卢玉进入了佘记全家福,12年的时间,她从一个感性、脆弱的小服务员,成长为如今自信、坚韧的职业经理人。一路的历练,离不开佘记全家福对她的培养。卢玉用“知遇之恩”来形容她与企业的缘分,企业给予她的不仅是工作的机会,更是人生的转折。12年间,几乎每一位进入佘记的员工都会接受卢玉这位“前辈”的培养。在卢玉看来,一个企业能不能长存,关键要看企业文化是否稳定、员工的心是否凝聚。正如一个成语—根正苗红, “根正”意味着领导者传播积极能量,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苗红”意味着下属、新人接受企业文化,并在正能量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存款传统”帮助员工养成好习惯
卢玉告诉记者,自己坚持做一个“根正苗红”的餐饮人,怀着感恩的心,为佘记培养一代代懂得感恩的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为行业的发展传递一份能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佘记全家福董事长佘勇说过的一句话,让卢玉受益很深。当你打开一扇门时,一定要伸手再拉一个人过去,只有这样持续地授人以渔,才能让一个集体飞跃。卢玉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她对自己的要求是:让每一个员工,在离开时都比来时更进步。 这种进步不仅是工作上的,更应该是人生中的。 佘记全家福有一个传统,即帮助员工存钱,养成积少成多的意识。这要求员工每月上交工资的一部分,由经理负责存在员工的个人账户下,存折由经理统一保管,存款用于员工结婚、生子、购房、亲人变故等特殊状况。2005年, 卢玉接手了一家新店,面对的也是一群新人,随之而来的是新员工对于“存款传统”的不理解。“一方面,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不愿意受制于固定存款;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收上去的存款会不会被领导‘黑’了。当时的形势很不好,大家甚至集体公开反对存钱。”
面对各种质疑,卢玉一边耐心为大家解释,一边严格地按要求执行。她找来企业里工作年头较长的员工,用他们自己的事例打消新人心中的疑虑,同时,为所有的员工办理了零存整取业务,从较少金额开始,实施存钱项目。“每个月都会让他们看存折,上面清晰记录进账的金额和时间,用透明的方式打消戒备心。通过一系列努力,该活动顺利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增加,现在很多员工可以很自觉地给我一定比例的工资,主动要求存钱。我相信,这是因为不断增加的存款给了他们信心和动力。”
后来,一位员工面临人生的大事—结婚,卢玉将其积攒的2万元全部返还给他。“当时他的家人都很震惊,这些钱足够他结婚办酒席了。这名员工办完喜事以后,对这一活动非常感激,他感受到了公司的用心,也懂得了积少成多的力量。”卢玉说,设立这个项目,就是希望员工养成好习惯,可以合理计划好开支。尽管他们有一天会离开佘记,但这种习惯和意识将受益一生。
员工要肯定不要否定
说到餐饮管理,卢玉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在自己成长的那些年里,她从董事长身上学到了很多与员工相处的方式方法。“相比压力、要求,更能让人接受的是鼓励。对于员工,批评可以,但不要否定,要在不否定他们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更进步。”卢玉告诉记者,一位叫张玉林的后厨组长让她印象很深。由于年轻好玩,张玉林的心一直不够踏实,一次检查卫 生,卢玉针对后厨的卫生问题批评了他,二人发生争执。“我当时告诉他,咱俩好比乌龟和兔子,你年轻、阳光,像兔子一样有活力,这是好事,我应该向你学习。但我像乌龟,我的踏实、平稳,你是否也可以学习呢?如果咱俩互补,应该是两个更加优秀的人。”卢玉的鼓励似乎说动了他,但年轻的张玉林只承认自己工作上的浮躁,并没有对争执发表看法。“过了两天,张玉林手下的员工与他顶嘴,也许是角色的转变让他理解了我的批评。他终于放下姿态来向我求助,我告诉他:你怎样对待你的领导,你的员工就会怎样对待你。在员工眼中,你是表率,应该要不断突破自己,做更优秀的人。”这一次,张玉林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向卢玉诚恳地道歉,并保证未来再也不做此类的糊涂事。“他有了自我反省,这让我很开心,一个员工懂得反思,就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这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比我惩罚他更有意义。”给员工独自思考的空间在工作风格上,卢玉传达给员工的感觉是踏实、自信、勇于担当,在当管理者的这些年里,她用同样的风格鞭策员工。卢玉告诉记者,她见证了一位叫徐天琼的姑娘的成长。她刚来佘记时,连记账都不会,卢玉找来范本,告诉她整齐、清晰的账目会让人工作状态更好,“董事长当年对我的培养方式是,给我时间,让我自己成长。同样,我将这种方式用在了徐天琼的身上。”在卢玉的鼓励下,这个小姑娘的成长速度很快,并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卢玉认为,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能教会员工,更应该给员工独立的空间,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出现问题,她喜欢找我商量,我的原则是,可以告诉你方法,但具体的细节,要自己思考。在我看来,只有亲自想出的处理方法,才能让当事人有主动承担的意识。”如今,徐天琼已经成长为门店里非常优秀的管理者,处理事情自信果断,完全不是一开始唯唯诺诺的小女孩了。在卢玉心中,人才培养是企业最大的成本。“我不是完美的经理人,但跟随董事长十几年,对于企业文化、风格非常了解,也是企业一手培养起来的。当我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时,也希望员工能前进,而且是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培养更多优秀的员工,既是我对企业的回报,也是作为一个经理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