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50万的贻贝在新西兰北岛的海滩上被烤熟,而且随着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未来会有更多生物因为高温而死亡。
01成千上万的贻贝死亡
新西兰居民布兰登·弗格森(Brandon Ferguson)是本地人,在该国北岛的芒格努伊布拉夫海滩为家人收集食物,他们来到海滩上等着潮水变化,以便收集贻贝,但事与愿违的是,弗格森看到成千上万的绿唇贻贝在海滩上死亡。
海滩上弥漫着腐烂海鲜的臭味,有些贻贝已经空了,有些则已经死了,在潮水中漂浮着。
02是因为当地温度较高
贻贝是非常脆弱的海洋生物,此次引发贻贝大规模死亡是因为当地温度较高,干旱严重,当贻贝被潮水冲上浅滩时,容易被灼热的太阳烤熟。
贻贝大死亡事件在近10年一直在发生,只不过今年特别严重。

世界各地的贻贝数量急剧下降,研究团队认为其原因是污染、生境丧失、气候变化。感染病可能是罪魁祸首。
海洋生物对于水温要求一般都比较严格,小范围的水温波动就可能导致海洋升温生病甚至死亡,随着全球变暖的进行,海洋温度正在逐渐上升。
去年12月,新西兰以东的东太平洋上,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海区表层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温度猛升3-5度。
地球表面超过70%的区域都是海洋,广阔的海洋孕育了复杂而庞大的海洋生态系统,而如今海洋的种种变化正在严重威胁这一庞大的生态系统,这将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新西兰贻贝大量死亡可能只是开始。
03贝类海鲜要煮熟了吃
贻贝在我国亦称海虹、东海夫人,也叫青口,煮熟后加工成干品淡菜。在科学上,它们都属于“贻贝科”,统称为“贻贝”。物种非常丰富,几乎全世界的所有海域都有分布。
日照市是我国著名的贻贝养殖基地,贻贝市场份额占全国六成以上,预计今年全市贻贝养殖面积约30万亩,产量约4.4亿斤。
贻贝廉价且味美,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国海边有一个说法:夏天下雨之后的贻贝不能吃。
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雨后潮热闷湿,很适宜病原微生物生长。
生活在近海潮间带的贻贝等海产品,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诱发肠道疾病。
贝类海鲜应该煮沸三分钟以上,这样可以杀死大部分的致病菌。

(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