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买东西要么认功能,要么认牌子。现在不一样,年轻人喜欢内容消费和服务消费,情感消费颗粒度比以前更细。



案例2:阿利茄汁面(需求导向型-增量竞争)
河南省是面食大省,主要以区域、工艺为驱动,有烩面、卤面等,在河南做面馆是很难的。
销售有三大痛点:
第一,目标客户是谁?不要说我做的是面向全民的,国民级商品现在几乎找不到。
第二,客户为什么买你?为什么买是个决策点,客户怎么决策的?
第三,客户买的是什么?这是消费内容,客户究竟消费了什么?

阿利茄汁面创始人一开始卖的是米粉,结果同质化竞争严重,目标客户也不明确,没赚到什么钱。要破这个局应该怎么办?
需求有三种,引领消费、创造消费和满足消费。阿利茄汁面就想创造消费者,用需求导向法来思考: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有消费需求,但是现在还没有被满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希望他们付费能力强一点,可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有什么需求?有没有对健康+时尚感兴趣的年轻人,我们给他生产一款面条。
到健康里面去找元素,怎么找呢?还是很容易的。
无论中餐西餐都认可番茄的营养价值。大家都有拿蕃茄酱来调味的习惯。番茄既有健康的元素,又有调味的元素。中国人认可这么一个东西,用户认知成本低。
因为是给河南省的年轻人生产一款健康时尚的面条,给它起个新品类,叫阿利茄汁面。这是一个偏南方的时尚型品牌标识名。
后来阿利茄汁面为了做大规模,到河南省地市级一线商圈去开店,渐渐打开局面,很多年轻人认可它。
中国传统零售业一般按照三个标准来决策:
第一,按地域,你是哪个地方的?第二,你是经过什么工艺做成的?第三,你的原材料是不是有独特性?
阿利茄汁面跳出来,按照用户需求进行决策。年轻人喜欢健康时尚的面条,我来给你生产。
所以有人会说,中国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其实,底层逻辑是说,我们要跳出传统零售的三个决策标准。
一流企业做标准,做什么标准?不是做生产标准,而是要做一个颠覆性的用户决策标准,但凡能做到这点的,都会有大成功。
江小白也是颠覆用户决策标准,跳出传统白酒的三大决策维度,创立了新品类——小镇青年聚会用酒。道理是相通的。
回到阿利茄汁面这里来,它2018年开到二十几个店时,又出问题了。收入增长,利润下降。开得越多,利润降得越快。
很多中国企业都出现这个问题。
我认识一些老板非常有意思:收入一个亿,毛利很好,毛利50%,净利润30%,哇,很牛;收入两个亿,糟糕了,利润不涨,毛利从50%降到30%;收入三个亿,毛利降到15%,越做越亏。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局也要破,阿利茄汁面还是沿着需求方向走。
我是为谁服务的?我是为年轻人服务的,要满足年轻人的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
于是2019年它改变了策略,投资了有井有田。有井有田是2C社区电商,覆盖了河南省许多社区,它俩服务的是同一群人。
以前是按照专业化来进行分工的,两个领域做的事情不一样就是异业。现在只要服务同一个客户群就算是同业。
年轻人愿意出来吃健康时尚的面条,也愿意在家里吃新鲜的蔬菜、鸡和肉。阿利茄汁面和社区零售服务的是同一类客户群。
从异业变成同业,还是围绕着用户需求走。把以前用户没想到,或者想到但找不到一个成规模渠道实现的事情做成了。
案例3:饿了么(竞争导向型+解决方案型)

饿了么起步在一个非常小的市场,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当时饿了么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叫小叶子。小叶子搞降价促销,点外卖免费送冰红茶或者荷包蛋,想要用价格补贴把饿了么打死。
两家产品严重同质化,你能卖得我也能卖,你能送的我也能送。在用户看来,点小叶子的外卖跟点饿了么的外卖没啥区别。
这个局怎么破?竞争就要守正出奇啊。我不能在正面市场上跟你拼,那我在一个侧面市场跟你来竞争。
首先,饿了么在定位上比小叶子要更收窄,更聚焦。
因为它们的目标客户都是大学生,同一个客群里要提供更聚焦的产品。
小叶子起送价25块钱到50块钱的商家,竟然占了将近一半。这部分产品,与大学生需求不够匹配。于是,饿了么主攻18到25块的外卖。
客单价18到25块的大部分是什么店?
夫妻店。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做网络外卖,这是个重度决策。这怎么办?
饿了么用的方法是:帮夫妻店免费装一台兼容电脑,价格仅1500元(品牌电脑要3000元),每周给他们带几个盗版碟,老板娘在休息的时候还可以看看电影、追追剧。
所以,饿了么在核心产品之外,增加了一款服务型产品。先做电脑服务商,后做外卖服务商。借2B的差异化,来化解小叶子在2C端价格补贴的攻势。
饿了么又开发了一款金融型产品。
小叶子跟饿了么两家都是拿销售额提成的8%,作为佣金收入。
饿了么推出一款定价4800元的服务年费,不再按照每月8%算了。这一款产品针对那些每月提成超过500元的商家,认知成本低,特别好推,很容易实现轻度决策。
这款产品对核心产品有没有影响?
当一个商家既在了饿了么这边付了4800元年度服务费,又在小叶子那边有8%的提成,就会觉得那8%有点浪费。他会主动要求客户,别在小叶子那边下单,换到饿了么这个平台上来。这种定价策略又帮助饿了么引流。
还有一些方法,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展开介绍。经过9个月竞争,小叶子就主动放弃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外卖市场了。
案例4:玉子屋(成本领先型-运营竞争)
日本最大的外卖叫玉子屋,玉子就是鸡蛋的意思。一天只推荐一款,一天大概卖十几万份,一年下来收入人民币6个亿左右。
在日本做外卖跟在中国做外卖是一样的,竞争很激烈。我前面说过销售的三个痛点:客户是谁?为什么买?买的是什么?
如果只做普通外卖,这个东西难道只有我能提供吗?其他人不能提供吗?不可能。

玉子屋破局的策略就是:做团购,10人起订。实行预定制,早上9:00~10:00集中预订,超过这个时间,对不起,我们也不负责。不提前预定,到店里来也买不到。
战略就是我选择做什么,同时我不做什么。
外卖这个行业经营波动性太大,经常容易亏损。日本外卖的破损率在2% 左右。有时卖太火了货供应不上,有时是做太多又卖不掉。玉子屋怎么规避这个经营风险呢?
每天只做一款,自己开车进货送货。这样做的好处是采购简单,物流也简单,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每天中午送过去,下午再把饭盒收回来。这样一来,每天就有两次跟消费者接触的机会,顺便问问他们:
今天我们饭哪点不好吃?什么东西剩下来?你给我提提意见,下次我改进。接着再问一句,明天你们还订不订,如果订的话,大概订多少份?这样就把第一手的数据拿回来。
日本电视台NHK对玉子屋做过一次专访。前一天晚上到玉子屋,问他们老板,你们预测明天可以卖多少份呢?
老板就打开工作表,说根据我们所有的业务员层层上报的结果,明天我们要卖63100份。记者就说,好,明天中午我就试试看,究竟能卖多少份?
到第2天中午他们全部卖完之后,玉子屋清点了一下销售数据:63126份。
玉子屋成本极其领先,在用户需求上面几乎没有波动,特别厉害。这就是中国企业跟日本企业的差距。
案例5:闪送(成本领先型+需求导向型)
在闪送起来之前,同城快递是次日达,第2天送到。在商业运营模式上是统收,先去收件,收完之后统一物流集中在一起去配送。因为运送成本比较高,还限定了起送价。

闪送的商业机会的底层逻辑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1个是成本领先型,采用众包模式。
第2个才是需求导向型,有增量市场。
在次日送达之外,大家对1小时送达是有需求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这些需求给找出来,同时让用户愿意付费。
为什么其它的同城快递不愿意接这样的单子?既然有这么好的市场,为什么它们不接?因为负担不了运营成本。它们没有用众包的方式,所以成本有没有领先。
闪送一开始只做2C不做2B,这是为什么?2B的单子好接,但是有可能一下子把快递员全部调走了,让后来下单的用户体验极差。所谓运营都是细节。
闪送是怎么验证需求的呢?
按道理说应该做一个成熟的产品出来。闪送没有按常规来,直接做了一个PC端的页面,就到网上去招揽客户了。
客户打来电话,提出需求,他们就发短信给几个闪送员。谁愿意去送就接单了,然后想办法按时送到。整个过程用手工在模拟真实的产品。
刚刚上线第1天就接了一单,真有人下单了。
闪送专门去调研,问那位客户为什么要下单?为什么要买1小时送达?
那位客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我买的是燃眉之急。
我们今天准备跟另外一个客户签协议,那个客户希望我们今天送个样品过去,如果这个样品送不到,会影响到我们签协议。所以,你今天帮助我们同城速递过去,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假设是我自己打个车过去再回来,机会成本加上打车成本很贵的。你们这个价钱不贵,我愿意买你们的服务。
闪送是怎么传达客户利益的?
1分钟下单,10分钟取件,60分钟送达。
没有那么虚头巴脑的东西,传播效率非常高。生意一定是陌生人满意。客户易理解易记忆,也就容易作决策。
所以客户为什么买?就冲着这三大可视化的客户利益。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闪送已经进入到了阿里、京东、美团布局的新零售赛道。
一开始仅仅是个工具帮你送东西,现在的送东西可不是同城物流这么单纯,实际上是新零售的一个触角。
比如你买了海鲜之后,谁帮你送?有些海鲜店就挂了一个标记,我是由闪送来帮我1小时送达。下班前买,晚上回家就可以做成菜。
可是除了闪送帮你送,难道京东就不送了吗?天猫就不送了吗?盒马鲜生就不送了吗?美团外卖就不送了吗?巨头们就都过来了。
实际上它的挑战非但没减轻,反而更大了。尽管它是目前同城速递中的第一,但是竞争对手反而变得更多更强大了。
高维对手入局,怎么去跟它斗争?比送得快,比价格便宜?不能这么干。
这时候大数据和推荐算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假设我们统计一下,70%的男的给女朋友送东西都送一束花,另外加一个小蛋糕。
当第71个人来的时候,告诉他,根据大数据我们推荐你送这个花,又便宜又好。70%的男的都会选择。
关联推荐又说,他们送花的同时一般还送个小蛋糕。女孩中午送到花,下午茶就可以吃。这一块小蛋糕也有56%的人选择。我推荐给你,你就用不用没关系的。
这就从燃眉之急到了传情达意,从送货到送货的同时+导购。导购的价值更大,现在闪送又注册了一个商标叫闪购,往上游走。竞争躲是躲不过去的,只能迎难而上。
闪送也是成本领先型。如果成本不能领先,整个这盘棋就玩不转。有了解燃眉之急这个抓手,再传情达意走,做得还是不错的。
案例6:好色派沙拉(解决方案型-技术竞争)
沙拉竞争很激烈,好色派沙拉是怎么破局的呢?

在大家的认知里,沙拉是一个前菜,不是主食。它的定位是专注于主食沙拉的性感生活方式品牌,这就有差异化了。
定位有了,客户在哪儿?商业化路径在哪儿?用户触点在哪儿?获客成本怎么降下来?找到300家健身房和瑜伽馆合作,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为用户提供健康科学的主食沙拉。
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你多出来一个用户需求,用户在你这多花一份钱,你又没有生产成本,配送成本都我们来,你就负责卖。于是变成服务输出。
案例7:米其林(解决方案型+需求导向型)
米其林以制造轮胎起家,是全球轮胎制造行业的领导者,多年以来一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1900年,米其林推出旅游指南、餐饮指南等多种出版物,成功地把自己从轮胎的功能营销,升级为优质生活的内容营销。
如今,米其林三星餐厅,是全球最权威的餐饮评选榜单之一。

2007年,米其林为欧洲排名前5的物流公司——弗玛物流,提供轮胎零售化和车队整体轮胎解决方案服务。按照公里数收取轮胎使用费,以及节省成本的50%归属米其林。
假如这块成本是4000万,用了我的方案之后今年只花3000万,省下1000万,我们俩一人一半,你要给我500万。另外你租我轮胎,你得付我钱,按小时付费。
这不就是从重度决策到轻度决策吗?本来我买一个轮胎很贵的,现在变成按小时租,便宜很多。效果非常理想,最终为弗玛物流在轮胎领域节省了30%的成本。
这就是典型的2B企业的新零售,从重度决策到轻度决策,从卖轮胎到租轮胎,再到整体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