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不到一年美食综合体“我的食光”发展似乎遇到了问题。
2020年10月28日,“我的食光”试营业,2020年11月4日,“我的食光”正式营业,目前,“我的食光”多品牌撤店。
在全国范围内像“我的食光”这样的美食综合体不在少数,一是经营理念和模式老旧,二是更多的商场在向美食综合体转型,市场竞争加剧,三是疫情影响,客流减少。最主要的原因,美食综合体是招商项目,是需要商家加入的,如果商家长期不挣钱,怎么能撑得下去?
招商逻辑有问题
北京的觅食森林所在地西单国际大厦曾经是美特斯邦威旗舰店,地处西单,位置优越,美特斯邦威撤出后,西单国际大厦最终以美食综合体的形式亮相,共六层,从地下一层到五层分布着各类餐饮品牌,大部分都是小吃摊位。但开业后的生意一直没有起来,走上了餐饮店纷纷关店的窘境。
觅食森林最初的招商策略是“国内首店、北京首店或者西单首店”,虽然入驻品牌有个性,但知名度不高,难以带来流量。
觅食森林搭建后台系统上投入了大量财力,虽然有利于商户和会员的管理,但在客流量还没有起来时,显得本末倒置,最终资金链出了问题。
消费流量为王
不过,“我的食光”并没有吸取教训,在北京朝阳门开了一家美食综合体,有60家商铺,而如今仅剩三分之一的商户。
究其原因,是很多美食综合体认为自己能行,采用体复制粘贴的方式,招各种品牌的店,塞满美食综合体为止。
仍旧坚守的品牌有喜茶、京天红、葫芦娃一家人等,多以大中型连锁餐饮品牌为主。
据“我的食光”相关负责人表示,美食综合体背后的运营主体不是餐饮企业本身,而是将其作为商业地产运营,除选址、定位与招商外,更新迭代对于美食综合体来讲至关重要,对运营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养店还要多久
其实“我的食光”也火过一段时间,但为什么不行了呢?“我的食光”地处北京朝阳门,该商圈周边写字楼居多,相对客流比较单一,主要以工作日午高峰吃工作餐的人居多,到了晚间生意就一般般。
对于一天只能做一餐生意的餐饮商户来说,成本压力肯定很大。
美食综合体的定位选址非常重要,定位不能以招商先入,而应与周边消费需求相匹配相关联,入驻的知名品牌虽然有一定引流作用,但对于几十家餐饮品牌的美食综合体来说,作用有限。
以前用知名品牌入驻,可以吸引其它小餐饮入驻,不过这只是解决了暂时的热闹,对美食综合体的后期不利的影响终会显现。
美食综合体经营关键要素:选址、架构、招商、运营和流量,而一切都是为了流量,失去了流量就等于失血。
现在能在“我的食光”支撑的品牌,来自于一个信念,就是养店。
美食综合体的坑太多,有些品牌已不把那里作为主要选址目标。
想进入美食综合体的品牌一定要慎之又慎,进入之前一定要多考察。
在”我的食光“坚守的苏皮儿烫品牌
(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