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食 - 专业餐饮杂志与配方平台
返回业界播报列表

依靠“三味复方”有效根治食物浪费行为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有效防范和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为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

 

《方案》总体要求:“一个指导思想,二个坚持,两个突出,一个目标”,一个指导思想,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个坚持,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两个突出,即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个约束,即强化刚性制度约束。

 

行动目标是坚持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国餐饮品牌集群专家委员会主任、食学学科体系奠基人、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新华网》《环球时报》《经济参考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建议出台《反食品浪费法》,指出减少食物浪费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要全面认知食物浪费的7种类型,减少浪费需要更有力的行政措施。令人欣喜地看到《方案》的出台,正在把《反食品浪费法》向具体和深入推进。

 

刘广伟指出食物浪费不仅存在于食物生产领域,也存在于食物利用领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全球来看,食物浪费有7种类型:损失型浪费、丢失型浪费、变质型浪费、奢侈型浪费、时效型浪费、商竞型浪费、过食型浪费。其中前三种类型主要存在于食物生产环节,后四种类型主要存在于食物利用环节。

 

具体地说,损失型浪费指食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损失,导致食物未被利用,如庄稼收割不净等。丢失型浪费指食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被丢失,导致未被利用。变质型浪费指食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变质,导致未被利用。奢侈型浪费指食物利用过程中的铺张,导致食物未被利用,即所谓的“舌尖上的浪费”。时效型浪费指时效标准不当导致食物未被利用。我们都知道,食物质量的衰减是有一个过程的,刚刚进入衰减期的食物,并不是马上就不能食用,如果当即将其销毁,既浪费资源,也浪费人力物力。由于恶性商业竞争,导致食物未被人类利用的浪费叫作商竞型浪费。例如商家为了维持既有价格,宁可把牛奶倒进海里也不降价销售。食物摄入量长期超过人体正常需求导致的浪费叫作过食型浪费,这种行为既浪费食物,又浪费医疗资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对食物的敬畏,随着《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出台,依靠道德、法律、新习俗“三味复方”,能够有效根治食物浪费行为,这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