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巧克力覆盖上一层薄薄的金箔,就可以身价倍增,可以卖到了12万;一款金箔冰淇淋售价14万元,被称为“冰淇淋中的兰博基尼”。
本平台曾经发文指出,金箔能够让餐食看上去好看,用来装饰,可以提高商品档次,展现消费者尊贵地位。因此,被一些消费者喜爱,餐食的价格也能卖得高一点。在一些国家,金箔运用到酒、巧克力、冰淇淋、寿司、牛排等各种人们常见的餐食中是合法的,在我国的餐饮市场也一度流行,有些餐食裹上了“金色大衣”,便能卖出“天价”!
金箔本身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也没有营养价值。金的稳定性很好,在人体内不会消化,也不会发生反应,吃进去的黄金会随着排泄物排出体外,但如果过量食用,就会造成金属中毒,食用金箔的含金量则高达99.9%或以上,因此食用金箔是黄金。但在网上售卖的金箔,比如,一瓶0.5克,价格还不到100元!比纯金价格还便宜。因此,消费者吃进肚子里的,根本不是纯金。对于商家来说,没有必要冒着违法的风险使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必要冒着健康的风险品尝。
近年来,一些含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食品,如金箔酒、金箔蛋糕、金箔牛排、金箔冰淇淋、金箔咖啡、金箔巧克力等,在市场和网络平台上频频出现,成为消费噱头。但是,这类含有金银箔粉的食品存在着安全隐患。
要提醒商家的是金箔在我国根本不属于餐食添加剂,也不是餐食生产原料!!!
2021年8月12日,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某餐饮企业检查时,现场在厨房生食操作吧台上查见1瓶已开封、处于使用中的金箔。经查,当事人于2021年5月30日从淘宝网某店铺购入2瓶金箔,并于2021年6月2日起,将金箔作为食品原料,添加、使用在生产菜品"炙烤和牛寿司"中,并对外以每份人民币48元进行销售。自2021年6月2日起至案发,当事人共生产、销售添加金箔的"炙烤和牛寿司"122份,违法所得为人民币5856元。当事人使用金箔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成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
2022年1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食品安全监管,食品生产者不得采购使用金银箔粉生产加工食品,食品销售者不得采购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售卖含金银箔粉餐食。
《通知》要求,要严格网络交易监管,督促网络交易平台严禁平台内经营者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加强对“含金银箔粉食品”“可食用金银箔粉”的网络交易监测,及时督促网络交易平台依法采取下架等处置措施;严格广告监管,严厉查处以食品添加金银箔粉为噱头宣扬奢靡享乐、拜金主义等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广告宣传行为等。
《通知》要求,各级海关部门要严格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督促食品进口商落实主体责任,不得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已经进口的,立即停止销售。
《通知》明确,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相关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注意啦!买卖或使用含金银箔粉食品,有可能涉嫌违法。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已开始严查,要从源头上让餐食添加金银箔粉无藏身之处。
作为消费者,应科学理性消费,坚决遏制“食金之风”。
金箔早在2001年就被明令禁止加入食品中。“食金之风”流行是因为被神化的“保健功能”,比如说“金箔可以除邪杀毒、解热驱烦、安魂定魄、养心和血”。
上文已经提到,“食金有益健康”没有科学依据。在国际上,黄金可用于餐食添加剂,即食用色素,说白了就是好看,并没有提到营养价值,也没有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