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福州特色的烧烤美食
餐饮商家+平台是支撑外卖行业的两条腿,外卖配送则实现了商家与消费者的联接。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6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976万,增速明显。在疫情期间,选择外卖服务成了很多人的新选择。
2021年下半年,福州多家“网红餐饮店”在被执法检查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行为,福州市市场监管局于2021年7月底启动网络外卖餐饮店百日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脏乱差”餐饮店家入驻平台的问题。
在全国各地,外卖餐饮店一直是监管的难点,很多对方市场监管部门采取突击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执法形式发现问题。另外就是外卖阳光厨房全覆盖,以视频形式实时公开食品加工制作现场,并使用封签对配送的食品予以封口。可以说,执法部门为了食品安全不遗余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守志表示,“互联网市场营销的特殊性,使其有着隐蔽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同时,外卖餐饮主体多元、环节复杂,存在安全监管难题。”
我国针对外卖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2016年颁布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和2017年出台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难以对外卖餐饮实现全链条、全方位的监督制约。
张守志建议细化完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条款,明确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入网餐饮商户等各方主体责任、具体标准和量化指标;将小餐饮、小平台及其他外卖商户纳入监管范围;提高对平台、商户违法的惩罚性赔偿标准,增加违法成本。同时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制定地方性外卖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制度。外卖食品行业涉及电子商务、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只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保证问题的解决。

福建省福州市市场监管局的一系列做法,对于破解网络餐饮监管难题有借鉴意义。主要是主体责任有担当,智慧监管有赋能,共治机制有互动。
将月销量5000单以上或品类榜单前20名的外卖网店列为“网红”餐饮店,每月按一定比例实施飞行检查,对新晋“网红”餐饮店100%开展专项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红”餐饮店,通报订餐平台采取限制参与补贴活动、置休等措施,倒逼主体责任落实。
针对面积50平方米以下的无堂食餐饮网店,要求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引导其标配“互联网+明厨亮灶”,构建标准化监督。
制定福州订餐平台监督检查清单,结合问题线索和信用数据,通过重点抽查、远程核验等方式,每季度对订餐平台开展实质性监督检查,促进平台规范管理、合规经营。
积极探索“3个一致”,即经营地址与取餐地址、经营范围与菜品种类、有效期与经营时间“3个一致”,首批试点2000家餐饮商户已全部实现创设远程“不露面”兑奖机制,对举报人实施身份代码保护,支持举报人匿名在线申兑奖励,实现网络餐饮举报兑奖“一趟不用跑”。
识别“脏乱差”等十余种常见隐患,建立基于“食安信用指数”的线索分类推送模型,探索构建“AI巡检识别推送、餐饮商户主动整改、订餐平台督促落实、监管部门靶向核查”的网络餐饮智慧监管新模式。
在“e福州”上为信用良好的认证用户开设“随手拍”举报入口,收集优质线索、褒奖义举,屏蔽恶意举报。截至目前,业内举报线索与“随手拍”公众举报线索共计600余条,核实发放奖励148件,及时监测、提前处置了“曼玲粥店”“华莱士”等多个网络餐饮安全隐患。
通过“你点我检”“帮帮下午查”等活动进行执法决策,采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支持网友“围观”执法。
比如,检查发现一家外卖烧烤店自2019年12月起未依法取得生食类食品制售许可从事三文鱼刺身、北极贝刺身、北极甜虾刺身等生食类食品制售,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没收当事人违法所得人民币1822.5元,处以罚款人民币50000元。
破解网络餐饮监管难题就是要综合治理,招招见效,不能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