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食 - 专业餐饮杂志与配方平台
返回业界播报列表

确立健康管理“两段论”,加快“健康中国”目标实现

本文作者 刘广伟

 

健康长寿,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20年的77岁。但当前中国人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慢性病、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与排在前列的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图/本文作者 刘广伟

 

为解决这些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健康管理的关键点是“病”,不是“医”,是“病前”不是“病后”。以此把健康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病前健康管理阶段和病后健康管理阶段,这就是健康管理的“两段论”。

 

病后健康管理阶段的现状与特征

 

病后健康管理阶段的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其主体是现代医学。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和精细的技术体系,为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现代医学中疫苗、抗生素的发明,缓解了影响人类平均寿命的三大问题:婴幼儿夭折、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等,为人类的平均寿命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能看到,病后健康管理有两个短板。首先,病后健康管理是“马后炮”,是身体发生疾病以后的补救,属于被动健康管理。其次,病后健康管理“成本高”,昂贵的医疗费,让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断加重国家医保负担。此外,误诊率、药物副作用等,使肌体受到无辜伤害,又平添了新的健康成本。

 

病前健康管理阶段的现状与特征

 

病前健康管理阶段最大的优势是主动管理健康,是病因管理,是防病管理。病前健康管理源于中国的养生文化,但缺少整体的归纳和系统的梳理,缺少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构建病前健康管理知识体系?除基因和环境两项客观因素外,吃、温、动、心四个方面是其重要内容。

 

吃,此处指摄入食物的过程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健康和长寿都离不开吃,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机体的健康需求。吃与健康的关系就是吃与疾病的关系,因吃而带来的疾病称为“吃病”,例如缺吃病、过吃病、污吃病、偏吃病、厌吃病等,其中“过吃病”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温,此处是指基础体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是一个37度体温的动物,在不断散热的过程中生存。超过机体所能适应的温域,是人类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冷过热等都会威胁机体的生存与健康。只有主动做到防寒知寒、察寒御寒、防暑知暑、察暑御暑才能避免此类疾病发生。

 

动,此处是指机体的动静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动,包括运动和活动,适量的动有益身体健康,过量的动则会伤害身体,历史上“过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静,包括不动,包括睡觉,也包括睡的质量与时间长短。总的来讲,是运动,还是活动,或是少动多静,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征来决定,而不能“一刀切”。

 

心,此处是心态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过度的喜怒哀乐都能致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90%的疾病与负面情绪有关,而与情绪有关的疾病达到200多种。负面情绪已经成为威胁机体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加强病前健康阶段管理,构建病前阶段健康管理知识体系,研究“吃温动心”与疾病的关系,抑制病因,减少疾病,是跳出“先拿健康换钱,再拿钱换健康”的商业文化怪圈的最佳方案。

 

确立健康管理“两段论”的现实意义

 

传统观念没有把健康管理清晰地分为“病前”和“病后”两个阶段,认为病前健康管理属于“预防医学”领域。其实,病前就是无病,此管理就是防病,医学是治病,属于病后的管理。

 

健康管理“两段论”,是“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的重要理论创新。健康产业也要确立“两段论”,医业是健康产业,食业也是健康产业。同样,健康教育也要确立“两段论”,医学是健康教育的内容,食学也是健康教育的内容。把“两段论”思想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确立健康管理“两段论”,认清“病前”和“病后”的本质差异,避免单一依赖“病后”健康管理,有利于“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只有确立健康管理“两段论”,才能抓住“预防为主”的牛鼻子,才能抓住健康管理的主动权,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健康中国的总目标。

 

本文转载自: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