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食 - 专业餐饮杂志与配方平台
返回业界播报列表

卖菜20元被罚六万六,后果不敢想象

个体户罗某和妻子贺某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经营一家蔬菜粮油店。202110月,罗某在某农贸市场从一农户手中购进7斤芹菜,其中2斤被榆阳区市场监管局提取检验,剩余5斤以每斤4元的价格售出,共收入20元,纯利润不足10元。约1个月后,夫妇俩接到市场监管部门反馈,称该批芹菜有一项指标超标。因售出的芹菜已无法追回,且夫妇俩无法提供供货方许可证明及票据,不能如实说明进货来源,未履行查验义务,榆阳区市场监管局决定对其处以罚款6.6万元。



 

01

针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

执法必须规范

 

这不由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合肥多家餐馆因未取得冷食类食品经营资质售卖凉菜被罚款。多家餐厅因售卖“拍黄瓜”而被处罚5000元以上。而这不仅仅在合肥,全国多个地方出现类似的案例。


是处罚合理合法?还是“小过重罚”现象突出?

 

卖菜20元被罚六万六,为此,国务院督查组展开调查走访,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承认“确实过罚不当”。督查组查阅榆林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发现,在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21起,而他们的案值只有几十或几百元。



 

督查组还发现,当地行政处罚名目数量庞大,西安市两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的行政处罚事项达934项,涉及533部法律、法规和规章。一部分处罚事项的设定已严重脱离实际,但尚未修订或废止。有的虽已调整,但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仍在执行。比如,陕西从2021年起推广电子证书,证书可以在网上查到。但西安市碑林区市场监管部门对于未在醒目位置公示纸质许可证的小餐饮个体户,仍予以立案处罚。



 

适用法律错误。芹菜属于初级农产品,对于农产品而言,应该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而不是《食品安全法》。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对于违反质量安全标准的处罚,《食品安全法》的处罚范围是5万到10万(货值1万以下的),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处罚范围是2000元到2万元。

 

一个小本经营者以每斤4元价格卖了5斤芹菜,结果被罚款6.6万,罚款高达3000多倍?被罚店主表示“伤不起”,网友也纷纷附议,表示在极端情况下会出人命。

 



执法必须规范。执法应该合法、合情、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即便对食品安全“零容忍”,执法者也不能无视法律规定,滥收滥罚。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增加了“没有主观过错不罚”“首违可以不罚”等条款,释放出少罚慎罚、呵护市场活力的决心。规范市场之前先规范执法,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转变过去“以罚代管”“一罚了之”“顶格处罚”等粗放管理方式。


02

餐厅经营要符合规定

执法要结合力度和温度

 

再说说,“拍黄瓜”被处罚5000元以上,对于小餐饮主来说也是泪啊。



 

经营餐饮企业,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必须严格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许可项目来进行生产经营。冷食类食品制售不是经营者想办就能办的。比如,冷食类制售一般要求要有一个不低于5平方米用于凉菜制作“专间”,要具备二次更衣洗手消毒的设施,内设独立的空调,要有空气消毒设备等。

 

小餐饮商家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放弃制售凉菜,肯定会影响生意。违规经营“拍黄瓜”“盐水毛豆”“酸辣蕨根粉”“凉拌土豆丝”“青椒皮蛋”“开胃小木耳”等凉菜也是无奈之举。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很多餐厅售卖冷食凉菜被处罚和职业打假人有关。职业打假人先买,固定证据后索赔,协商不成,走法律程序,官司胜后,职业打假人得到相应的奖励。由于维权成本很小,职业打假泛滥。


其实,没有凉菜间并不一定意味着凉菜不合格。厨房通过生熟分开,刀具和砧板专用,也基本能保障凉菜的食品安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也曾回应称,从安全性角度,仅加工制作植物类冷食类食品无需专间,可以在洁净的专用操作区内进行。

 

疫情影响市场经营的情况下,餐饮人的日子不好过。市场处罚过度现象一直存在,执法在讲力度的同时也要讲温度,执法者应树立服务企业的观念和“热心肠”,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