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中国的第6000家门店,再有不到10天的时间就诞生了。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可谓如鱼得水,中国市场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不过,中国的咖啡市场水有点“深”,星巴克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李宁之后,又一家体育大牌特步下场要做咖啡,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邮政到同仁堂,巨头们纷纷跨界咖啡。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咖啡品牌瑞幸的门店数量超过了星巴克,Manner、Seesaw等咖啡新势力和喜茶、奈雪等茶饮品牌也在争相进入咖啡市场。中国咖啡市场的局势,让星巴克中国着急了。

01
中国咖啡市场潜力巨大
众多品牌抢占咖啡赛道
星巴克公布的2022财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营收5.4亿美元,同比下跌40%。在客流量下降43%,平均客单价下降1%的影响下,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了44%。前所未有!

虽然运动品牌们做咖啡,星巴克还没有到担心的时候,比如,李宁在旗舰店中推出“宁咖啡”品牌,特步和漫崖咖啡合作的“咖啡休闲”专属区域,他们本质上不是想卖咖啡挣钱,有谁愿意特意在特步、李宁喝杯咖啡?答案是“不好说”。但有一点,这些运动品牌是能够实现的,就是去迎合新兴的“咖啡文化”,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消费爱好。定位于服务,提升消费者的门店体验,这样的功能实现起来就容易多了。

中国咖啡市场的潜力巨大,2021年国内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未来的增长率约为27%上升,市场的蛋糕非常诱人。在星巴克中国董事长王静瑛看来,纵观中国整个咖啡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那么,为什么众多品牌要抢占咖啡赛道呢?
1 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普及开来。咖啡具有社交属性,直到释放紧张心情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 咖啡成本较低,以专业设备完成制作。在开店上容易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
3 由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全渠道的销售,咖啡市场走向多维,“快咖啡”的消费场景占比已从53%上升至70%。
4 产品创新多样化。咖啡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更容易接受创新和复合的风味咖啡。比如,Manner的桂花拿铁或是瑞幸的生椰拿铁。
02
星巴克致力于“第三空间”
未来发展仍有市场空间
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在近日举办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提出了“2025中国战略愿景”:未来3年,星巴克将以每9个小时新开一家的速度,将3000家新门店铺到300个中国城市。这是一个激进的目标,平均一年新开1000家,相当于要比同期提速50%以上。
不过,在消费心智中,星巴克卖的是咖啡文化和生活态度。在美国市场的逐步饱和的前提下,中国市场是星巴克未来增速的希望。
在中国市场加快开店的步伐,被一些人认为是着急了。但也有人这样理解,星巴克此举更多是着眼于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成长和空间。

为了打造“第三空间”概念,星巴克门店对面积和地段有较高要求。由于采用直营模式,在空间打造上投入较大,扩张成本较重。一般都在150-300平方米,且多位于核心商业区,配置5-6名员工。
纵观瑞幸20-60平方米的快取店占比92%,大多数快取店只需要3名以内的店员。瑞幸在产品上也大幅压降成本。因此,凭借“便宜”,获取了大量的消费者。
因为疫情的原因,星巴克到店体验的优势被压制了,星巴克中国连续四个财季同店销售额出现下跌,降幅从7%一路扩大到44%。在2022年第三财季,有超过1300家门店处于暂时闭店的状态。而在本季度,在近50个城市的约2000家门店都需遵照防疫要求而缩减开放堂食座位或实施其他限制。
星巴克有很多忠实的消费者,下一步就要看堂食限制取消后,这些消费者是否还愿意跨进星巴克的大门。对于高端咖啡门店来说,市场空间仍然存在。如果仅仅从门店数量上来比较就说星巴克不行了,显然是不科学也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