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现在,各地的首要任务是拼经济。为抓住春节等重要消费节点,四川为消费者带来“大礼包”。四川省出台《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政策》,加大资源投入促进消费恢复发展,力争实现2023年一季度“开门红”。总计将拿出近2亿元省级补助资金,聚焦餐饮、汽车、家电、家装等重点领域开展发放消费券、购置补贴以及各类促消费活动。对餐饮企业关心的“外摆位”等问题有了明确的说法。

这份“大礼包”的重磅干货包括支持市(州)面向餐饮、零售等重点行业发放新一轮消费券。鼓励放开酒吧、咖啡店、轻餐饮店等“外摆位”限制;在条件具备路段适当设置夜间临时停车点等。
夜经济、地摊经济、集市经济是一种烟火气,但在放开和收紧之间一直有争议,有些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了,但也越来越没有烟火气了。每个城市关于“地摊”政策处于不断调整状态,取缔、放开、整改、规范,这也和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有关。
允许摆地摊一直受到餐饮人的关注,是因为和餐饮的经营息息相关的。2020年,成都出台了“五允许一坚持”措施,具体内容是: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让城管做到“精细化”“人性化”,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赢得了社会的点赞。
广州市于2022年12月推出了多种举措,除了真金白银的政府扶持,还明确允许餐饮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开展临时外摆经营。提出创新服务供给,结合绿色经济、亲子经济等新消费趋势,营造特色消费场景。引导餐饮企业在消费供给侧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于2022年11月1日在其官网发布相关《指导意见》,按“规定时间、规定区域、限定品类、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大对特定商业载体开展店外特色经营的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商业载体可以利用开放式商业街区、特色消费街区自有空间、商业综合体和大型超市外围场地等,在自有用地(红线)范围、合理规划的经营区域内临时占用公共空间开展外摆经营活动。
地摊管理是一个难题,要解决“脏乱差”问题,是难管、管不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每一个摊点带有随机性,摊位流动性大,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侵犯知识产权、影响正常经营秩序、消费者权益难以保护等问题。
上海市通过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设摊经营、占道经营,以前也是全面禁止,新规则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设摊兜售的同时,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较好地平衡了市容管理需要与民生需求。要在适当位置满足城市烟火气的需要,探索利用公共区域有序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等。网友表示,“很怀念,地摊是记忆的味道。”
夜市、主题集市等形式离不开外摆,外摆就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消费需求。
外摆能凸显城市烟火气还是消费恢复的启动器,能带动更多行业恢复。允许餐饮外摆受益的不只是餐企。政府、消费者都将从中受益,最终受益的是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