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网传有人在广州一所职校食堂饭菜中吃出类似避孕套的胶制异物。校方称,经初步调查,异物是鸭子的眼球膜,校方已将相关样品保留。接着,广州市场监管方面发布消息,称已责令涉事食堂关闭,相关样品已妥善封存并移交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7月19日,广州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送检样品排除橡胶制品和一次性手套可能,高度可能为鸭眼球巩膜结构”。此事一经爆出,立刻引发极大关注。
此前,江西一高校食堂将鼠头认定为鸭脖,最后随着舆论发酵,江西成立了调查组彻查此事,结果真相大白,鼠头就是鼠头,还了鸭子一个清白,涉事食堂因此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涉事企业和法定代表人被顶格处罚,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也依法依规受到了严肃处理。
6月19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堂的一条鱼里有很多蛆虫正在蠕动。6月21日,焦作市山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网传“焦作师专食堂烤鱼现蛆虫”情况属实。7月3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因经营霉变生虫的食品,被焦作市山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432元。
一再发生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已经极大地损耗了社会公众的耐心。此次的“鸭眼球膜”舆论质疑,也绝非恶意,公众的围观既是对当事人权益表达的关切,也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安全有序的食品环境。作为团餐的高校食堂,无论是自营食堂还是承包经营,有关机构都应尽到监督管理义务,让用餐者放心用餐,不应该成为一件难事。
01 团餐已成必争之地
目前,团餐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餐饮行业的红海竞争中,团餐几乎成为各餐饮品牌的“必争之地”。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团餐行业发展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报告》显示,2016-2022年中国团餐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由0.90万亿元增至1.98万亿元,团餐市场占餐饮市场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另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团餐企业数量已超10万家,团餐受众群体约6.7亿人,接近中国当时一半的人口。据估计,2023年中国团餐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一个超过两万亿规模的市场,让很多人看到商机、看到利益。
02 团餐红线是食品安全
众所周知,团餐的消费群体数量庞大,用餐场景与服务形式相对固定,用餐人数动辄过万,一旦安全失守,不堪设想。一般来说,社会餐饮的首要元素是产品和服务,但是团餐要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尤其服务于较大企事业单位时,这种红线问题更不能碰。
食品安全向来高度牵扯公众敏感神经。近年来,国家强化了对食品安全的零容忍态度,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安全”。而相较于市场化的餐厅,高校食堂作为团餐的一部分,更应该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是高校食堂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
作为团餐的高校食堂,更要严把食品及原料采购、加工制作等重要环节关口,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坚决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高校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及时排查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共同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03 食品安全是“五+二”问题
餐饮是一个链条集合,食品安全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应该整体、全面地分析。东方美食研究院刘广伟院长指出,食品安全应该用“五大环节+两个控制点”的立体思维来看待。这里的五大环节,分别是指采购、卫生、储存、加工、出菜五个环节。同时,要考虑“两个控制节点”,分别是制定岗位责任、加强监管检查。
采购环节
是否是安全健康的食材?是否通过正规的渠道?是否可溯源?采购环节最容易留下隐患,其间涉及的利益关联也比较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源头食材的非安全。
卫生环节
这是最直观和顾客产生关联的方面。从顾客进门之后所能看到的外部环境,到餐具的洁净程度,再到后厨的各环节管控,乃至新型无地沟厨房的推广等等。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基础。
储存环节
减少储存时间,可以极大程度保障食品安全。如今,很多餐厅推出了不隔夜、零库存、无冰箱行动。这些看似“颠覆”传统后厨的做法,其实是在食品安全的道路上不断优化。
加工环节
涉及到净菜、初加工、切配等。操作的标准化很重要,加工出了问题,也会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出菜环节
烹饪过程中,厨师对食材的属性把控是否到位、火候和温度是否合格,这些不仅关系着菜品的色、香、味,也关系着食品的安全卫生。
除了各个环节的把控,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控制节点:
制定岗位责任制。设立明确的绩效考核,奖惩分明,把食品安全和员工的切实利益相结合。让每个人都居安思危,时刻牢记于心。
加强监督检查。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提高“可持续性”, 做成每个企业的长效机制,真正落到实处,而不要形式大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