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食 - 专业餐饮杂志与配方平台
返回业界播报列表

《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座谈会顺利召开

2023年11月14日,由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提出拟申请立项的《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座谈会,在中国饭店协会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讨论会旨在通过广泛的讨论,进一步确立《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框架结构,形成阶段性成果,推动中餐领域标准化建设,并为中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国家标准委员会原副主任崔钢,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小溪,中国人民大学食政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吉萍,《中国烹饪》杂志原主编孙春明,《烹饪艺术家》杂志总编辑王冰,伊尹餐饮集团董事长张洪,美团标准化事务总监刘瑾,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院长金晓阳,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标准中心主任郭雅雪,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张翔等来自餐饮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标准草案稿的讨论。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发表致辞,他提到,餐饮行业是消费领域的代表行业,中餐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标准作为支撑,而《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是中餐领域标准的基础,本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标准领域的专家、院校的教授以及餐饮企业家聚集在这里,共同研究和探讨该标准,对于中餐行业的标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标准委员会原副主任崔钢发表致辞表示,吃是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但它还是很传统的一个产业,未来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餐饮产业链的各个链条,提高效率,依托标准为餐饮行业数字化打基础。同时,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海外中餐水平、扩大海外中餐的传播、提升中餐国际地位。



接下来,起草组成员代表郭雅雪对《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项目目的与意义以及标准草案稿的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介绍。中国饮食和中餐文化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与认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术语与分类的规范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标准的建设,能够提高中餐行业标准化程度,推动中餐高质量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弘扬中餐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本文件给出了中餐的术语、定义及分类原则,填补了中餐术语与分类这个领域标准的空白,在规范中餐行业、推动中餐领域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有着迫切的需要和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食政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对标准技术内容补充说明。他指出,过去中餐的表达走了两个阶段,一个是用“烹饪”两个字来表达,另一个是用“饮食文化”来表达,这两种表达都太狭窄。通过《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希望从4个方面拓宽中餐。第一是从食物方面,从一盘菜到拓宽到一桌子菜;第二个是从技术方面,从一个技术拓宽到3个技术,中餐技术不仅仅是“烹饪”,还应有“发酵”和“碎解”;第三是从内涵方面,从中餐产品拓宽到中餐产品加上中国的吃方法,圆桌吃饭、箸食等吃饭的方法,是中国特有的吃方法,其中蕴涵了中国独特的吃事文化;第四是从范围方面,从中国范围到世界范围,海外中餐厅有三十多万家,为了在海外生存、适应海外的特点,做了一些融合与变式,但仍然是中餐,应当纳入我们的认知,并且这些海外中餐厅在中餐的国际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广伟先生表示,希望中餐通过这个术语与分类标准,对行业发展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各位与会成员围绕《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展开了热烈而充实的讨论,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标准,以确保准确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经验,针对标准中的术语定义、分类体系、用词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意见,深入剖析标准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了多元而全面的视角,致力于确保标准能够准确地反映中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讨论会上,每一位与会成员都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深入的思考,针对标准的内容、框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不仅关注标准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还关注其实用性和推广性,力求使标准更好地适应中餐行业的实际需求,并对国内外餐饮从业者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与会成员们的积极发言和建议将为标准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方向。他们的专业见解和丰富经验为我们揭示了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路径,为中餐术语与分类的标准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起草组成员表示,将根据意见,尽快修改完善,提报立项申请。



通过这次讨论,《中餐术语与分类》标准将更加完善和精进,旨在确保中餐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统一中餐行业的术语标准,为从业者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进一步推动中餐行业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继续倾听各界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确保其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求,促进中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餐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